去年秋天,大提琴演奏家何思昊正式加入天津茱莉亚学院教师团队,并加入享誉国际的室内乐组合上海四重奏。他拥有丰富的演出经历,并将深厚的合奏艺术造诣带入天津茱莉亚的教学实践,完美契合学院"合作艺术"的核心教育理念。
您为何选择大提琴作为主修乐器?
何思昊:八岁启蒙于小提琴的我,当时恰逢国内推行艺术特长生加分政策。九岁参加某青少年乐团选拔时,评委指出我当时的演奏有一些问题,但一位评委特别注意到我修长的手指比例,建议改学"像大提琴这样需要坐着演奏的大型弦乐"。彼时懵懂的我被母亲"可以坐着练琴"的描述吸引,而真正触动我心弦的,还是初识大提琴时它那温暖如歌的音色——它既有媲美人声的细腻表现力,又能游刃有余地驾驭高低音域的咏叹,这种独特的声学魅力令我瞬间着迷。
大提琴演奏最具挑战性的维度是什么?
答:在技术精准度与艺术表现力之间寻求完美平衡,是大提琴家的终身课题。这件乐器既需要扎实的肢体控制力,更要求演奏者全情投入的情感表达。音乐艺术之所以令人敬畏又充满魅力,正在于它既要忠实诠释作曲家的精神世界,又要注入独特的个人解读。
成为杰出大提琴家的三大要素是什么?
何思昊:其一,持之以恒的专注练习;其二,培养深邃的音乐洞察力与探索精神;其三,锻造突破艺术瓶颈的坚韧品格。
可否分享您对合作演奏的理解?
何思昊:室内乐合作是音乐家的必修课。在林肯中心室内乐团与众多艺术家的切磋中,我深刻体会到:真正的音乐对话超越语言界限,每个声部都是完整叙事的重要篇章,这种多维度的艺术对话极大提升了我的合奏敏感度。
如何平衡教育家与演奏家的双重身份?
何思昊:在天津茱莉亚,我致力于培育新一代音乐家的艺术人格;而在上海四重奏的舞台上,我始终保持着顶尖水准的艺术追求。这两重身份形成良性循环:教学实践促使我不断反思演奏技艺,而舞台经验又为课堂注入鲜活的艺术灵感。
您最希望学生从您的课上收获的是什么?
何思昊:我期待他们永葆对音乐的好奇心、恪守专业精进的纪律性、并最终淬炼出独特的音乐语言。真正的艺术从来不只是技巧堆砌,而是用琴弦讲述直抵人心的故事。
天津茱莉亚最吸引您的特质是什么?
何思昊:这里汇聚着来自全球的杰出音乐家,一起组成充满活力的国际艺术社区。我们既相互启迪又彼此激励,更通过学院搭建的卓越平台,肩负起培育未来音乐栋梁的神圣使命。
对未来有何特别期待?
何思昊:我既期盼见证学生们的艺术蜕变,也憧憬着上海四重奏的全新演出计划。音乐之路永远充满未知的惊喜,我愿意始终以开放心态迎接每一次艺术碰撞。